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第二套,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第二套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
1、《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新课标高三2023
2、卷临天下20232023年全国一百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3、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卷英语听力在线播放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平州新学记
王安石
①太平新学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司农少卿建安李侯仲卿所作。侯之为州也,宽而有制,静而有谋,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而为田若干顷,以食学者。自门徂堂,闳壮丽密,而所以祭养之器具。盖往来之人,皆莫知其经始,而特见其成。既成矣,而侯罢去,州人善侯无穷也,乃来求文以识其功。
②嗟乎!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李侯知以为先,又能不费财伤民,而使其自劝以成之,岂不贤哉!然世之为士者知学矣,而或不知所以学,故余于其求文而因以告焉。
③盖继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积善而充之,以至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推仁而上之,以至于圣人之于天道,此学者之所当以为事也。昔之造书者实告之矣。有闻于上,无闻于下,有见于初,无见于终,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盛、学者之所以讼也。学乎学,将以一天下之学者,至于无讼而止。游于斯,餔于斯,而余说之不知,则是美食逸居而已者也。李侯之为是也,岂为士之美食逸居而已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 治:治理,管理
B.州人善侯无穷也 善:感激
C.而使其自劝以成之 劝:勉励
D.将以一天下之学者 一:使……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学之不可以已也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B.而使其自劝以成之 其皆出于此乎
C.而李侯知以为先 故为之文以志
D.而余说之不知 惑之不解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侯治理太平州卓有成效,为了满足李侯的心愿,当地的豪门大户出钱为他建造了官府,并且希望兴建学校。
B.作者认为李侯比当世很多官吏要贤明,他深知学校教育的重要,并且在不费民财的情况下,让州学得以兴建。
C.作者认为学者终生追求的事业不是一切听从上面的旨意,而应是积累善行,推行仁义,并最终及于天下社稷。
D.本文在评价李侯的功绩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在论证“所以学”时,则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推进。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侯为相地迁之,为屋若干间,为防环之,以待水患。
试题答案
【答案】
【1】A
【2】D
【3】A
【4】李侯为此选择(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房屋若干间,建造堤防环绕学校,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治:治理,管理”错误,“故不大罚戮,而州既治”的意思是: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所以“治”在这里是名词,“治安”的意思。A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也”,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语气停顿,起舒缓作用。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的语气。
B项,第一个“其”,代词,“他们”的意思。第二个“其”,副词,表揣测的语气,“大概”的意思。
C项,第一个“以”,介词,“把”的意思。第二个“以”,目的连词,“来”的意思。
D项,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A项,“当地的豪门大户出钱为他建造了官府,并且希望兴建学校”错误,原文“于是大姓相劝出钱,造侯之廷,愿兴学以称侯意”的意思是: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由此可知是当地的豪门大户“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而不是“出钱为他建造了官府”。A错误。
故选A。
【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相:选择。为:修建。为防:建造堤防。待:防备。水患:水灾。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太平州新建的学校在子城东南,治平三年,由司农少卿建安人李侯仲卿主持修建。李侯担任知州,政令宽简却很有章法,安静不扰却心有安排,所以没有大肆责罚杀戮,而州中的治安非常好。于是豪门大族彼此相劝勉拿出钱财,来到李侯的厅堂,表示原意捐钱兴建学校以完成李侯的心愿。李侯为此亲自划拨土地将旧学迁到新址,修建了房屋若干间,其形制如同一个圆环,以这种方式防备水灾。又划出田地二十顷,以满足求学者的口粮之需。从大门直到正堂,雄丽壮观而又紧凑,用来祭祀先圣和养育弟子的一应设施都已具备。南来北往的人都不知道这项工程何时开始,而只见到它的落成。学校刚刚建成,李侯就任满离开了,全州百姓都对李侯的善举有着不尽的怀念,于是前来请求王某写一篇记述文字以便后人了解李侯当时所付出的功劳。
啊,学校不能让它停止的这种认识由来已久了。世上那些当官的人有的还不懂的学校的重要性,而李侯却深知学校教育为先,又能做到不费民财不伤害百姓,而是使他们自己劝勉自觉出力来建成此学,难道不是贤明之举吗?然而当今世上的士子虽然都明白应该学习,但有人还不懂得学什么、怎么学,所以我想借该州来人请我做记的机会讲讲这个问题。
继承圣道没有比守善更重要的,恪守善心没有比仁义更重要的。仁义所施要从父慈子孝的伦理开始。积蓄善心并不断地丰富它,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可自知那就可以称之为神了。推行仁义并使之及于天下社稷,从而达到圣人对天道的理解高度,这才是学者应该终生孜孜以求的事业,早在圣贤造字的时候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这些道理。一切听从君上的旨意,不去听闻下面百姓的声音,初学之时有些心得,却不能将大道贯穿起来理解,这是圣人之道发生歧义、百家之说能够盛行、学者之间有所争论的原因。学习所以称为学习,最终是要使天下的学者达到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而不再有什么可以争论的问题才停止。游学在那里,饮食在那里,而却不知道我上面所说的那些内容,那还仅仅是享受可口之食、安逸之居而已。李侯之所以这样,难道仅仅是给士子可口之食、安逸之居就算达到目的了吗?
14.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其重点强调阿拉伯文化“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意在说明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人传播和沟通东西方文化,其强调的是阿拉伯人“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传播,而不是国家统治范围内,排除C项;欧洲文明不是源于阿拉伯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
项;太平天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反封建思想,体现其性,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体现了性,排除C项;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与番人并雄之法”的思想,有利于反侵略,体现性,排除D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10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