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以下展示关于天津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羁旅思乡类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
2、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2阅读下面两首词,按要求回答问题。菩萨蛮丹阳道中【元】宋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相环抱。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驿城那惮远?佳句初开卷。寒雁任相呼,羁愁一点。
3、无。长相思山驿【宋】万俟咏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注释】凉蟾:秋月。(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写羁旅行役,都写旅途见闻,然而情感迥异,但都充满着“行路难”的慨叹。B“何处最多情?练湖秋水明”两句,将练湖之明波认作丽人之“美目盼兮”,写活了自己对山水的爱赏。C“短长亭”,是古人送别之所,此句是山驿望中之景,“古今情”是由景产生的联想,即古今相同的离情;时空纵横,拓展了诗歌意境。D用“凉蟾”代指秋月,“蟾”比“月”与“兔”更能表现“凉”意,“凉”字则暗示行人触景所生之情。(2)“西风落日丹阳道,竹岗松阪。
4、相环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两首词中“雁”这一意象有何含义?这两首词中此意象对情感抒发分别起到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李氏小园(其二)清郑燮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初望淮山 黄庭坚风裘雪帽别家林,紫燕黄鹂已夏深。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劳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想见夕阳三径里,乱蝉嘶罢柳阴阴。注:三釜:微薄的俸禄。(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氏小园用大量细节勾画了母亲晨起为儿缝衣的人物形象。B“逆旅”意为客舍,在初望。
5、淮山中体现的是无家可归的苦楚。C初望淮山结尾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韵悠长。D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是情感都真切诚挚。(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请选其中一首加以赏析。(3)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远游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巂,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的忧虑。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5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列题目。岁暮杂感十首(其二)曾国藩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2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