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衡水金卷

2024-2024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

2022-2022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收集并整理2022-2022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得系列试卷及其答案,查看更多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请+下图中的Q群

2022-2022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

1、2022-2022衡水金卷先享题分科综合卷

2、衡水金卷先享题调研卷2022全国乙卷文综一

3、衡水金卷先享题英语分科综合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效果。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选自《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B.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 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 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2】下列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A. 《诗经·硕鼠》
B. 《雨霖铃》
C. 《声声慢》
D. 《虞美人》
【3】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的一项是( )
A. 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B. 统治者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有利于巩固统治。
C. 批评梁、陈以来的诗歌创作有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
D. 强调诗歌在生活中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错误。依据第四段“李白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可知,说他们诗的主旨“完全不同”是不符合文意的。故选C。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如本题,需要找到体现白居易美学观点的语句,然后理解语句意思。A项,结合文本内容“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分析,依据“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作判断。A项,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B项,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C项,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D项,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故选A。
【3】试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结合“他在论证诗歌……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等分析可知,A项、B项、C项,从第二段到第四、五段依次说了这三点。D项,结合“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分析,是白居易的主要观点。故选D。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13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