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答案十,收集并整理2024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答案十得系列试卷及其答案,查看更多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请+下图Q群:趣找答案
1、2022jie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数学(一)
2、2024年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理科综合(一)
3、2024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21TD语文
4、2022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文科综合二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B.我们通常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鲁迅则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我国现代文学三大巨匠的是鲁迅、郭沫若、茅盾。
C.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章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夸张。
D.有人把《瓦尔登湖》的作者、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
2024届100所名校高考模拟金典卷语文答案十
??? 金庸小说从文化角度构建了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从而赢得了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念的大多数读者的喜爱。这是金庸小说的决定性魅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广受读者的欢迎,与他从文化角度构建了的民族国家形象,建立了一个磅礴宏伟的“文化”有关。
B.文章用“一部众声喧哗的文化交响乐”说明金庸的作品思想意蕴丰富,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C.《神雕侠侣》中既有郭靖的侠肝义胆,也有杨过的蔑视礼法,由此可看出金庸的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
D.金庸笔下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各个文化分区,读者阅读他的小说时,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文化旅游。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述金庸小说取得的成就,然后从多个维度分别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
B.文章用具体的作品来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也加深了读者对金庸作品思想的理解。
C.文章以《天龙八部》中灰衣老僧的事件为例,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
D.文章提及儒家思想在金庸的作品中是富有变化的,体现了金庸对文化的批判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狄云和石破天对于如何做人的疑惑体现了金庸后期的作品常有很浓重的佛家思想,展现了金庸小说虚无与消极的一面。
B.金庸小说中许多人物的个性与他们的“水土”密切相关,说明成长环境的文化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C.金庸在他的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的展现从博大刚健到气象衰弱,体现了金庸对儒家文化的态度由认同到否定的心理变化。
D.“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形象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风貌”错,由原文第二段可知“交响乐”的指向是文化思想层面;C项,“思想从早期的儒家已经转变为道家”错,原文第三段“:《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所以,只是认为“《神雕侠侣》可以看做从前期进入中期的一座分水岭”,并非已经转变;D项,“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文化旅游”错,原文第四段说“经常在一些大部头的作品中带领读者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所以并非所有的作品都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文化旅游。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旨在证明金庸对佛家文化研究之深”错。原文第六段“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灰衣老僧的事件是证明金庸小说中这些“大文化”的展现是建立在具体描摹的基础之上的例子。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虚无与消极”错,原文第三段“在金庸的后期作品中,佛家思想的气息愈来愈浓,……狄云和石破天……”,并非虚无和消极,只是说儒家思想的气息更浓;C项,“否定”错,原文第五段“金庸在表现文化时,并非一味弘扬,而是带有鲜明的批判”,所以应是分析与批判的一面,而非“否定”;D项,“以致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错,由原文最后一段“出于‘五四’新文学的美学惯性以及重写历史和歌颂新的需要,对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可知“‘五四’时期新文学所推崇的美学惯性以及写历史的时代需要”导致“古代的文化传统否定多而肯定少”,而非“让读者处于紧张的状态”,不构成因果关系。“这样的国民文学使读者心理长期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这样的国民文学”不仅限于“50—70年代的文学作品”。故选B。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9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