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高中试卷

(通用)高考数学(理数)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过关练习4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含详解)

(通用)高考数学(理数)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过关练习4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含详解),以下展示关于(通用)高考数学(理数)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过关练习4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含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通用)高考数学(理数)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过关练习4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含详解)

1、考点41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1)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2)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一、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1曲线的交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给定两条曲线,已知它们的方程为,求曲线的交点坐标,即求方程组的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交点.若方程组无实数解,则这两条曲线没有交点.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个数的判定 设直线,圆锥曲线,把二者方程联立得到方程组,消去得到一个关于的方程.(1)当时,方程有两个不同的实数解,即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两个交点;方程有两个相同的实数解,即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方程无实数解,即直线与圆锥曲线无交点.(2)当a=0时,方程为一次方程,。

2、若b0,方程有一个解,此时直线与圆锥曲线有一个交点;若b=0,c0,方程无解,此时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交点.3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时,直线与椭圆有两个公共点,与双曲线、抛物线有一个或两个公共点.(1)直线与椭圆有两个交点相交;直线与椭圆有一个交点相切;直线与椭圆没有交点相离.(2)直线与双曲线有两个交点相交.当直线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除了直线与双曲线相切外,还有可能是直线与双曲线相交,此时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直线与双曲线没有交点相离.(3)直线与抛物线有两个交点相交.当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除了直线与抛物线相切外,还有可能是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此时直线与抛。

3、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或重合.直线与抛物线没有交点相离.二、圆锥曲线中弦的相关问题1弦长的求解(1)当弦的两端点坐标易求时,可直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2)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斜率为k的直线l与圆锥曲线C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则弦长.(3)当弦过焦点时,可结合焦半径公式求解弦长.2中点弦问题(1)AB为椭圆的弦,弦中点M(x0,y0),则AB所在直线的斜率为,弦AB的斜率与弦中点M和椭圆中心O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2)AB为双曲线的弦,弦中点M(x0,y0),则AB所在直线的斜率为,弦AB的斜率与弦中点M和双曲线中心O的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定值.(3)在抛物线中,以M(x0,y0) 为中点的弦所。

4、在直线的斜率.考向一 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1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个数时,可直接求解相应方程组得到交点坐标,也可利用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来确定,需注意利用判别式的前提是二次项系数不为0.2依据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交点个数求参数时,联立方程并消元,得到一元方程,此时注意观察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否为0,若为0,则方程为一次方程;若不为0,则将方程解的个数转化为判别式与0的大小关系求解.典例1 已知椭圆x2+4y2=4,直线l:yxm(1)若l与椭圆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值;(2)若l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且|PQ|等于椭圆的短轴长,求m的值【解析】(1)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得。

5、,即5×2+8mx+4m24=0,由于直线l与椭圆有一个公共点,则=8016m2=0,所以m=5.(2)设P(x1,y1),Q(x2,y2),由(1)知:,则|PQ|=2.解得:m=304.典例2 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抛物线的焦点为(1)若过点的直线与抛物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直线的方程;(2)若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求的面积【解析】(1)由题意知抛物线的焦点为,抛物线的焦点为,所以,则抛物线的方程为,抛物线的方程为.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易知直线的方程为;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为,则直线的方程为,联立,可得,当时,满足题意,此时直线的方程为;当时,解得,此时直线的方程为.综上,直线的方程为,或,或.(2)易得直线MF的方程为,由得设,则,从而,所以的面积为1已知是椭圆的两个焦点,过且垂直于轴的直线交于两点,且,则的方程为ABCD2已知点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为2.(1)求抛物线的方程及焦点的坐标;(2)设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点,过点作不经过点的直线与交于两点,求直线与的斜率之积.考向二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弦长问题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弦长问题有三种解法:(1)过圆锥曲线的焦点的弦长问题,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可优化解题(2)将直线的方程与圆锥曲线的方程联立,求出两交点的坐标,再运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弦长(3)它体现了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的思想,其实质是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根。

….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30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