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单选题(20小题,50分)1距今约2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早期智人。下列哪处遗址能为研究这演化进程提供“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手史料A元谋人遗址B半坡遗址C北京人遗址D河姆渡遗址2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文明程度3下面表格为尧舜禹时期相关史实的记载。据此推断,该时期A出现了邦国林立的局面B是我国可考信史的开始C开始逐渐进入文明时代D。
2、具备早期国家基本雏形4费正清在传统与变迁中说:“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A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C为记录商代历史而诞生 D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的重要史料5春秋以前,平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家族村社,贵族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父系大家族而不是个体家庭。这反映出A贵族生活被全效仿B奴隶制经济停滞不前C宗法制对影响深刻D分封制缺乏坚实基础6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
3、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7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按军功受爵,将二十等爵的爵位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110级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1120级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 D.有利于长治久安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行政管理有力B农业发展需要C政局稳定。
4、D生产工具改进9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责任感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政治诉求10秦朝法律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玉印称为“玉玺”这反映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皇权至上B皇位世袭C皇帝独尊D集权11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C.。
5、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2王家范在历史通论中说:“(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13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为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在法律答问中有一条律文:私自移动田界(“盗徙封”),要判处“耐”刑(剃去鬓发,表示犯罪)。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律极其严苛B说明土地私有,严禁兼并C有利于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1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握有财力物力能进行反抗的旧贵族分子,集中在秦统治力最强的首都。在各郡县,就近把比较富有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右,制其担负繁重的徭役;把贫穷的六国人民集中于闾左,强制其担负生产劳动。此举A增加财政收入B旨在恢复生产C削弱割据基础D便于文化统一15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史:“到。
….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27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