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3套汇编(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统编(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3套汇编(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测试卷1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1.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3。
2、.生活在东魏北齐之际的史学家魏收,将北魏建国以来陆续修订的先世历史辑入魏书,将黄帝从华夏祖先推广成为北朝各族的共同祖先。这体现了( )A.尊祖敬宗的宗法观念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C.国家统一的现实D.华夏观念的开始形成4.北魏时期,孝文帝深叹“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北魏都城南迁洛阳后,留在北方边镇的民众甚至出现了鲜卑化趋势。而在南方,新汉族较多地保存了北方汉族的文化传统,“蛮气”则显得不足。南北民族交融的差异缘于( )A.区域地理环境B.经济发展水平C.汉文化影响力D.推行力度5.下图为隋朝主要粮仓分布图。图中粮仓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 )A.全国统一格局形成与稳定B.统治者个人喜好。
3、及北方农业发展C.大运河的开凿与江南经济发展D.造船业发达与粮食储备技术进步6.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
4、设立( )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D.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8.唐德宗时期,建中大乱,魏博、成德、卢龙、淄青“四王”并立,但仍奉唐廷正朔,而朱泚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廷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唐的这种做法( )A.旨在维护儒学正统地位B.使藩镇割据得以长期存在C.使集权进一步加强D.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9.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
5、了政治矛盾10.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11.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除特殊情况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受田者要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 )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贫富差距缩小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12.敦。
6、煌莫高窟中所存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塑像,身上斜披印度袈裟,头顶扎扁圆形发髻,保留犍陀罗样式;中唐时期的胁侍菩萨塑像则肤色白净,表情随和,保留唐代平民的两片螺圆形发髻。这种变化反映出( )A.隋唐文化的开放包容B.儒学主流地位的丧失C.佛教文化逐渐本土化D.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13.魏晋时期,书法由自发走向自觉。涌现出一大批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他们大多出身名门世家。这表明当时( )A.安定促进文化发展B.书法艺术开始广泛传播C.政治地位影响艺术发展D.世家大族垄断书法创作14.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
….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2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