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卷临天下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全国大联考,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2023届卷临天下 全国100所名校高考模拟全国大联考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趣找答案
1、2023卷临天下全国100所名校单元卷选修七第一到第二单元答案
2、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语文答案
3、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英语高一必修
【题目】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关于简繁字争论的几个问题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在使用中,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识,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简繁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恐怕认为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的情况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照这样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吗?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问题,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但为了避免“添乱”,应当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的波动。
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学习历史、古汉语的学生由于专业需要必须读55年以前的书和港澳台的书,也要读古书,识繁是必然的,无须再提。第二,在基础教育层面,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简化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他们长大了自然会认识繁体字,何必那么早去“识繁”?
(选自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简繁之争”》,有删改)
【1】对“简繁字争论”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简体字与繁体字互有优劣,所以,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
B.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需要辩证地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绝不可搞一刀切。
C. 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主要是因为在变化,特别是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
D. 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因为“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一些人在工作、学习时就需要读古书。
【2】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B. 恢复几组繁体字,只是一种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C. 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是很理想。
D. 利用计算机更加先进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技术,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3】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字造型的繁简适度,是指汉字的理想造型,它具有书写迅速、便捷,信息量大,区别度高的特点,但是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矛盾决定了这种造型是不可能存在的。
B. 当前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被当作匆匆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况且这样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
C. 在汉字修订这一问题上,如果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统一改动,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D. 作者认为不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孩子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
试题答案
【答案】
【1】B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简繁字争论”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选项C,“主要是因为在变化”文中并没有点明是主要原因;选项D,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主要有两点原因,这里只说了一点。故答案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和选项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本题选项D,“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故答案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选项A,“不可能存在的”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可知“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选项C,“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理解有误。原文说的是“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选项D,“因为现在的孩子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理解有误。原文还有一点原因,即“学习简体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故答案选B。
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D. 【解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西欧人的殖民时代。在对殖民地的开拓与掠夺中才出现了贩卖黑奴等种族歧视现象,题中哥伦布像被捣毁的原因正是在此,D项正确;在三角贸易的过程中,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人,排除A项;哥伦布豢养的奴隶并非黑人,也不是种族歧视代言人,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4.D 【解析】油画描绘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场景,通过艺术再现了新成立之初中苏友好 结盟的史实,故选D项;1949年中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存在作画者个人主观因素,排除B项;中苏友好关系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hfrose.cn/107193.html